会员申请
当前位置:晋鲁两地 > 名人堂 > 正文
王沪宁:中央政治局委员
王沪宁:中央政治局委员 -
详细介绍:
 王沪宁,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

 在新闻联播中,他的名字经常在国家主席后响起;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他的贡献颇多;1993年复旦问鼎狮城辩论会,他是顾问;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他就是王沪宁,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不是偶然。

 领导身边的人

 3月中旬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至今,在其视察四地、遍访三军、首访俄非四国等一系列活动中,新科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总是跟随其后。

 据统计,自习近平当选中共总书记以来,一共五次到地方视察或参加活动,行程涵盖京、粤、冀、甘四省市,在官方公布的新闻稿中,均有王沪宁陪同。此外,无论是在今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对俄非四国的首访中,还是在5月底的美洲行,陪同人员名单中均有王沪宁。

 出国潮下安于国内的教书匠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今莱州)。爱学习是多篇介绍王沪宁文章经常出现的字眼。据称,爱学习王沪宁的性格还十分内向。王沪宁上中学时,逢文化大革命。学校罢课后,他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从不参加抄家、批斗等活动。1971年,16岁的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未上山下乡,留在家里继续自学。

 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王沪宁仍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他对身边的同事说:那时候虽然没什幺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我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幺;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由于好学,做人又谨慎,1972年夏,做了短暂学徒工之后,王沪宁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法语。1977年,王沪宁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工作了一年,此时恰逢中国恢复中断长达10年之久的高考和研究生制度。王沪宁的英语和法语都很好,按正常情况,他可以走上一条外交官生活道路。但1978年,他报考的却是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师从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老先生。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中国高等教育》1986年第9期的一篇介绍王沪宁的文章称,当时,高校里有少数年轻人,向往出国简直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师人才匮乏,王沪宁也知道有合适的机会出国深造会有益于学问,但他不相信唯有出国才能成大器。当时的王沪宁,总是主动请缨带课。作为教学上的新兵,王沪宁在短短的几年内接连不断开出新课,一学期通常开两三门课,多时要同时开四门课。由于勤奋,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

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教授,此事使得王沪宁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人物。此后王沪宁又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者王沪宁的政治观点

 作为一位学有建树、著作等的政治学教授,王沪宁治学严谨,功底深厚。《比较政治分析》、《反腐败:中国的试验》、《美国反对美国》、《国家主权》、《行政生态分析》、《当代中国家庭村落文化》、《腐败与反腐败》等都是王沪宁所著。

 王沪宁的许多观点都是新颖的,他大量评价外国最新的、经典的政治学名著,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大量撰文,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作对比性剖析。

 1986年,王沪宁发表文章,提出在改革中必须有中央权力的必要集中,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该篇文章引起很大反响,上海知识界开始讨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集权的作用,开始介绍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和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有关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会的理论。这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学术界、思想界风靡一时的新权威主义的理论萌芽。

 1987年5月出版的《比较政治分析》,是王沪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本从宏观角度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的政治学专着——《比较政治分析》。该书从政治形式、过程、决策等10个领域入手,用比较政治学的学术方法,古今中外、纵横比较各种政治现象。正是这样的学术积累,奠定了王沪宁从学者走入决策层、实现由学术研究到实际操作层面的根基。

 

 

在习近平出席的一些重要场合,王沪宁(右)总是跟随其后

 

人物履历
 1972-1977年 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

 1977-1978年 上海市出版局干部

 1978-1981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

 1981-1989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其间:1988-1989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1989-1994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

 1994-1995年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1995-1998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

 1998-2002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2002-2007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7-2012年 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2012-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

 担任职务

 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青年学者到高层智囊

 王沪宁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进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之前,他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之后,王沪宁成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开始是政治组组长)。

 学者从政,而且是如此知名的青年学者从政,在我国学术界、政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无意去做外交官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他刚上中学的那几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后,他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从不参加一些诸如抄家呀、批斗会呀等活动。也就是在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开始第一次思考: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什么要这样?而什么样的制度才是理想的?虽然那时候,这些想法还都很模糊,很表面,但他的思考已经表现出了日后的哲学倾向和政治倾向。

 1971年,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他躲过了上山下乡的浪潮,留在家里可以继续自学。那时候,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王沪宁仍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他对身边的同事说:那时候虽然没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我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么;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王沪宁在1974年夏天做了不到3年的学徒工之后,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习法语,这一年,王沪宁19岁。

 华东师大西语系有一个雅号叫大使培训班,言下之意是出过许多大使,同时,这个系也有意为国家的外交战线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

 王沪宁的英语很好,法语就更棒了。本来,按正常情况,王沪宁是可以走上一条外交官生活道路的。但是,一个新颖的理想在引导着他,使他在毕业时毅然选择了另外的道路。

 王沪宁通过3年的法语专业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那年,正赶上我国恢复高考和逐步恢复研究生制度,王沪宁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学术。有意思的是,王沪宁选择的专业并非哲学,而是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他的导师则是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先生。

 读书引发的婚姻悲喜剧

 在师从陈其人先生攻读研究生时,王沪宁引起了一位女同学的注意。她叫周琪,北京人。

 23岁的王沪宁与和他同岁的周琪谈起了富有哲学意味的恋爱,直到毕业,双双留校任教,喜结良缘,一切都很顺利。

 那时候,人们谈恋爱习惯于去一些公园啦、电影院啦等地方,他们连在校园里花前月下一番的情趣都没有,两个人就是躲在屋子里看书。看书,做笔记,写论文,唯一像谈恋爱的样子是两个人在一起讨论某一个政治学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争论政治哲学方面的某一个问题。在这种时候,两个人谁也不让谁,你一句我一句像吵架似的。也只有在这种时期,他们之间才谈得上有所交流。

 在王沪宁和周琪准备结婚时,王沪宁仍然埋头书堆里,对一切事情不闻不问。周琪毕竟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不想太马虎草率,于是,她一个人在家收拾一间蜗居,尽可能使它充满温馨情致,而淡化一点办公室里(由于房子窄,办公室也就成了书房)的书堆要埋人的窒息感。周琪于是拜托王沪宁上街去采购一些最简单的日用品,比如毛巾、肥皂、床单、毛巾被、枕巾等等,另外还特意加上了一束鲜花,本来,这一切都应该是王沪宁主动考虑才对,特别是那一束鲜花。但周琪理解自己执著于学术的年轻丈夫的追求,便自己尽可能主动一些。她怕王沪宁忘了,便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张纸,在上面一一记下来,连同采购所需要的钱,一起交到王沪宁手里。

 王沪宁高高兴兴上街了,等到傍晚,已经做好晚饭多时的周琪才等回了王沪宁。只见王沪宁满头大汗,怀抱一大堆书,气喘吁吁地回来了,而周琪让他买的结婚用品,他一件也没买。

 王沪宁的婚姻成于此也败于此。十几年相濡以沫的夫妻,各自为了学术事业而没要孩子。在90年代初,两人结束了这段说不上该怎样评价和感受的婚姻。

 江泽民说: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喽。

 王沪宁的政治学方面的才华,早在十三大之前就已经被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看中。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党特别需要一套完整的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作参考,而王沪宁的学术理论总被看好。他的著作之丰,治学之刻苦勤奋,成为80年代学术界的一大景观。

 当时,上海宣传方面的负责人曾庆红对王沪宁很欣赏。

 有一年春节,上海市委的有关领导分别到各大学去参加教授们的春节茶话会。当时,曾庆红选择了去复旦大学。

 茶话会之后,曾庆红特意找到了当时年仅30多岁的王沪宁,与他就当前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那一次,两个人就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还分别进行了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当时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几乎分辨不出谁是领导,谁是学者了。

 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也很熟悉王沪宁这个名字,他虽然没有见过王沪宁,但王沪宁的著作却是他爱看的理论书之一。数年后,当王沪宁被调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时,江总书记一开始就引用了王沪宁大段大段的政治学著作原文,这让王沪宁十分吃惊。

  曾庆红对王沪宁自然是赞许有加。另一位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在调进中央之前就曾有过请王沪宁作政治顾问的念头,进入中央之后仍念念不忘,而且多次在江总书记面前提起。后来,江泽民同志为此还同王沪宁开玩笑说: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喽。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传真:0351-8224667

电子邮件:sxssdsh@163.com

邮政编码:030006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

306号火炬创业大厦C座15层

Copyright ©山西省山东商会(www.sxssdsh.com)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备案号:晋ICP备12008408号-1    技术支持:云之谷|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