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会议确定,要紧密围绕一般消费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消费品质量监督结果信息共享,实现一个标准、一次检验、结果互认、全国通行。
自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以来,促进产品升级就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为此,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最近的一个目标是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目标有了,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措施。今年4月,国务院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现在,国务院又对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等事项作出重要部署,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仅仅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包括市场的作用,更包括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还包括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应该说,这些措施为今后提升中国制造指明了方向。
提升产品的品质,是对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好践行。当下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降为中高速增长。这与国际经济普遍低迷有很大关系,也与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以及之前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导致发展模式过于粗放有较大关系。适应新常态,既需要找到新的动能,又需要提升传统行业的活力。新的发展动能来源于创新和创业,而努力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让传统经济内部焕发新的活力。
客观来说,中国制造作为我国近些年在国际市场上打造的国家品牌,在过去二三十年为我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在质量、品质问题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还容易被国内外市场的消费人群诟病不已。甚至于中国制造还有另外的代名词抄袭、山寨、模仿,这些都对我国制造业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当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依靠人力或者劳动力的堆集而形成的劳动密集性产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流失、成本上扬的压力。如果不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仅仅是利润方面不容乐观,甚至于许多代工企业、加工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革新技术、提升品质,通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重新发掘产品的价值,也就成了必然要求。
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不是可不可以为的问题,而是必须要为的问题。在精神层面我们呼唤匠心,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可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品质的管理与监督体制。只有这样,十三五规划中的任务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我国才能更好的适应经济新常态,有了经济发展这个硬道理,民生改善、社会治理、推进改革等事宜才会有更稳固的根基。
电话/传真:0351-8224667
电子邮件:sxssdsh@163.com
邮政编码:030006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
306号火炬创业大厦C座15层